科技部副秘书长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透露,截至2022年底,中国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机构超过1.5万家,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链条式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2022年各类孵化机构服务初创企业和团队近68万家,带动就业人口500多万人。近年来从孵化器走出了一批科技企业,占到科创板“硬科技”企业总数的40%。
随着我国产业不断升级,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发挥科创对于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记者近日深入多家企业与科创园区采访了解到,各方通过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优化环境打通成果转化链条机制等方式,浇灌“科技之花”,开出“产业之果”。
企业作为科创的应用方,对于创新成果往往有着旺盛的需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激发科创活力助推成果转化,企业正持续推进相关机制创新。
调整配方、优化工艺流程及参数、提高产品的质量、检验产品性能……中国五矿所属中钨高新柿竹园公司铋产业中心的中试车间内,一场场实验正在紧张进行。经过70多次反复调试,铋深加工的系列产品开发实现了新突破。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仅要从内部着手激发活力,更要向外从要素市场进行配置,推动创新成果落地。中国建材集团将部分科技成果向全社会开放输出,转化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奖励原有的创新者和当前的转化实施团队。“这类成果转化已经吸引了不少民营的、非公的资本前来投资。”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介绍说,中国建材集团在济南与政府合作专门建立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已经有十几个项目入驻。同时,发起150亿元的新材料基金,目前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领域投资了十几个项目。
除了企业自身不断强化科创成果转化力度,众多科研孵化平台同样对于资本、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要素集聚产生了积极作用,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提高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在科创成果落地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同时也还存在高质量的、可转移转化的成果较少,成果转化风险共担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支撑力度较弱等问题,需要发挥全国学会等科技社团的组织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对科创项目的第三方评价评估职责,开展技术经理人认证、技术转移服务标准制定,切实提高科技成果实施率和产业化率。